首页 > 新闻 > 留住戏曲人才,今天该做什么?这里有4点思考

留住戏曲人才,今天该做什么?这里有4点思考

时间:2016-6-21 9:29:17
来源:杨雪
 


新闻背景

日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卢展工率全国政协京昆室专题调研组赴江苏调研。调研组走访了南京、苏州、常州三市的部分戏曲院团,戏曲人才问题成为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戏曲人才是戏曲传承的根本和关键,涉及从戏曲本体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所共同构成的综合问题。如戏曲院校的人才培养、戏曲院团机制、戏曲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对于戏曲生态和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等。本刊记者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请多位委员和学者为戏曲人才问题“把脉”、“开方”。

思考之一:教学可否适当回归传统?

戏校是戏曲人才成长的摇篮,戏校的教学质量是戏曲人才质量的保证。谈到戏曲人才的培养,全国政协委员、京昆室副主任叶少兰说:“人才是戏曲的生命与未来,戏曲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重视基础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则言简意赅:“戏曲人才问题的‘根儿’就在戏校!”他认为戏校教学可以适当回归传统。

在谭孝曾看来,戏曲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戏校在教学管理上还不能与综合性大学趋同,传统“科班”的一些教学方式在戏曲人才培养中仍可借鉴,如放假制度。戏曲人才的培养是异常艰苦的过程,戏曲演员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据悉,富连成科班一年当中只在过年期间的大年廿三到廿六放假,廿七就要回到科班继续练功、演出,演出也是一天两开箱或三开箱(一天演出两次或三次)。经过这样紧张和艰苦的训练后,演员功底会很扎实,戏曲名角儿辈出。新中国成立后,戏校培养学生也是非常严格的。谭孝曾由戏校出身,他说,自己在上戏校的时候,是寒暑假期间也只能休息半天,另外的半天仍要返校练功。而相比早期的戏校,现在的戏校似乎渐与普通院校趋同,学生放假休息时间多而集中练功时间少,这对于出人才有些不利。

在教材方面,谭孝曾也建议对传统有所恢复,如可否恢复曲牌教学。他认为,现在龙套演唱的曲牌几乎都用乐队吹奏,长此以往就无人再会演唱曲牌了。龙套演唱曲牌,不仅烘托舞台效果,还可以促进演员练功,老一代演员多受益于此。

在教学方法上,谭孝曾强调,戏曲教学一定要注重口传身授的方式。口传身授是一个字、一个动作地慢慢教,尖团字、辙口、身段……只有老师教得细致,学生才能记得实、学得深。

叶少兰持同样观点:没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就没有戏曲艺术,就没有创造和表现艺术的手段。要掌握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步、法等四功五法的基本功,途径只有一个:勤学苦练、尊师重道,速成和嫁接可出不了人才。电视、录像等方式固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无法让演员知道身段和唱腔的真正标准在哪里,无法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唱、去做!因此老师的口传身授是很重要的。

戏校不同于普通院校之处,还在于对学生须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老师以丰富的舞台经验来判断和教导,所以老师的选拔也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剧协一级编剧侯露讲了个故事:某大学曾聘任她担任戏曲创作方面的客座教授,但在给她的申请表格上,主要考核项目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或专著,这让她有点为难。侯露觉得,戏曲教学应重在考核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否发表了论文、专著等只能作为辅助条件。

对于戏校的收费问题,在《政策》中有一项新规定,就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应实行免收学费,对此侯露深表认可。她说,现在的戏校,尤其是地方戏校,招生上并不景气,愿意让孩子学戏曲的家长很少,有的戏校在生源上甚至难以为继。缺乏生源,戏曲人才从哪里来?她又说,学戏曲的孩子多半出身贫门,很希望《政策》规定的这一项细则能够落实得好,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此次京昆室的调研中,侯露看到江苏常州等地招收戏校学生已经开始由当地政府承担学费,她说她和调研组的委员们感到很欣慰。

思考之二:靠流动来解决“断层与积压”

对于调研中关注的院团“行当不全”和人才断档的问题,委员们认为,这是当前戏曲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而通过栽培和扶植年轻演员来完善戏曲人才梯队结构,是委员和专家们所一直力倡的。

谭孝曾认为,“老北京京剧团”和今天的北京京剧院,在扶持青年演员上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过去我父亲谭元寿所在的老北京京剧团,在马、谭、张、裘、赵当头牌的时候,不但这些老艺术家本人对当时的青年演员加以扶持、提携和传帮带,剧团本身也给青年演员创造了许多上台演出的机会。老北京京剧团的眼光不拘囿于青年演员的演出票房不好,亏损的部分通过晚上头牌演出的票房收入来贴补,为的就是培养青年演员。今天,北京京剧院采取青年演员擂台赛等多种形式扶持青年演员,使得剧团迄今能够保持非常完整的人才梯队结构。”

当前,在戏曲人才方面,有一个“悖论”:一方面,戏曲院团多存在一个戏曲人才断层的问题;另一方面,戏曲人才的积压和浪费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指出,“目前较大的戏曲院团里‘红花少,绿叶多’,很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造成浪费。所以有一些优秀的青年演员选择走出剧团,单独组建班底。但是出走后,没有了剧团的依托,失去了发展的环境,在一些政策上又享受不到优惠,最后不得不回到剧团。”为此傅谨建议,对于拥有丰富人才的较大院团,可以尝试设立多个分团,鼓励那些基础好也有艺术追求的中青年演员组成他们自己的演出团队,去开拓市场,建立观众群。年轻人的成才要通过舞台历练,进而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演风格,通过各种形式的历练,促进优秀表演艺术人才尽快地形成独特风格,成长为成熟的表演艺术家,甚至创造自己的流派。

对于戏曲人才断层与积压两种现象并存的现状,委员和专家们指出,戏曲人才需要流动,尤其在中心城市和地方之间,要在体制上创造畅通的渠道,在公共资源上保持平衡的配置。通过流动,拓展空间,让戏曲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比如现在,中心城市的戏曲演员往往不愿轻易选择到地方发展,因为客观上会有实际利益上的损失。对此,傅谨建议,或可考虑在中心城市和地方的院团之间营造一个演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同时改变院团的某些管理思路,如突破过去用编制、户口来管理的办法,拓展人才的引进渠道。这些办法也许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仍可以探索。优秀的演员到了地方,与地方合作,不但可以提高地方剧团的水平,还可以整体上活跃戏曲演出市场。

谭孝曾建议,对于刚刚毕业的戏校学生,不妨先到地方接受锻炼,优秀的人才在地方会更大程度地发挥才能。另外,通过戏曲赛事等活动发展人才也是有效的途径。谭委员告诉记者,他刚刚在天津观看一场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经历,他的一位已经在上海京剧院工作的学生,因在这次赛事上展现了不凡的实力,引得多家戏曲院团的争抢。

“杨宝森、奚啸伯等名角儿当年都是在地方,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有名角儿。青年演员集中在中心城市会导致好的演员因为机会少推不出来的情况,有起色的、能够成为尖子演员的,一年也只能唱一两次戏!因此,戏曲人才需要流动。”叶少兰如是说。

思考之三:好政策的关键还在于落实

留住戏曲人才,涉及体制、市场、政府扶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政策》的出台,对其中诸多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但对于戏曲人才来讲,好政策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

“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权益……鼓励社会团体、社会资本等对戏曲武功伤残、患职业病等特殊人员进行救助。”对于《政策》中的这条细则,侯露深有感触。她谈到徽剧中有出戏叫《周瑜归天》,演这出戏的武功演员要从三张摞起来的桌子上进行倒翻。她认识的一位演员,为了做好这个动作,要每天早上做60个倒翻练习,这位演员坚持练了几十年!戏曲出人才难,戏曲出了人才更需要保护。尤其对于那些高精尖的戏曲人才,一定要做好呵护的工作,要给予适当补助。

《政策》有一条规定,要加大对剧本创作扶持的力度。作为戏曲编剧,侯露在前不久关注到有一项对优秀剧本的补贴度,金额约15万元,看到政策落实得这么快,她非常高兴。

《政策》中还规定要加大对戏曲的宣传力度。这是叶少兰多年来始终在呼吁的事情。叶委员说,京剧有一部戏叫《周仁献嫂》,写关于民族美德、舍生取义的故事。这是一部思想性强、艺术性精的好戏,在各地及香港地区演出,均反响强烈。但因宣传跟不上,始终弘扬不开,精品无法展现。他再次呼吁:文化需要弘扬,文艺需要宣传,希望有更多的报刊版面和新闻机构来支持戏曲文化。

剧场太少、场租太贵,新剧目的实践机会就会很受局限,这也是当前戏曲届所面临的另一个较大的困难。对此,《政策》中提到,要为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免费或低价提供排练演出场所。叶少兰强调,出戏出人根本要依靠市场,因此须降低戏曲的票价,而降低票价首先要降低的是场租。动辄几十万元的场租,戏曲剧团租不起也演不起。

思考之四:呵护戏曲人才,根在尊重传统文化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血脉的戏曲从业者而言,坚守本身是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你愿不愿意坚守?准备好一辈子吃苦钻研,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京剧演员中不可能出现暴发户,他们如果获得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都是渐进式的,是扎扎实实的,是用一场场演出和不断耕耘换来观众认可的!我们这拨演员是1968年前后毕业的,到现在已经坚守了几十年。我们始终带着对戏曲艺术的敬畏之心在前行。”在谈到戏曲人才和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深情地说。

赵葆秀认为,作为培养人才的戏曲院团,首先有责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戏曲从业者感到有奔头、有希望。院团领导首先要有为艺术和演员服务的精神,对戏曲艺术要有感情,对演员要有感情,让演员感受到院团是立身和立业之地,这才能激发演员的潜能,留住戏曲人才。

谈到对于戏曲人才和戏曲艺术的尊重,侯露讲述了她亲历的事情:安徽某黄梅戏剧团的一位青年演员,本身条件非常好,有段时间排戏时经常迟到,侯露经过问询后得知,这位演员为了增加收入,在晚上去餐厅演出!侯露说,这种情况值得思考。有些岗位,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杠杆来衡量,戏曲艺术传承人和戏曲的从业者更多的是传承和奉献。而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的人,应如何评判他们的价值,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大家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杨雪,原文标题:留住戏曲人才,今天该做什么?)

标签:戏曲人才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