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影响中国独立音乐产业的3大趋势

影响中国独立音乐产业的3大趋势

时间:2016-2-26 10:24:52
来源:Music Radar

伴随着发展的阵痛,过去的2015年,成了中国音乐产业极为重要的一年。市场的紧缩和文化需求的扩张,派生出数以千计的热词。我们特意把这些大事件提取出来,归纳为三大趋势,并深入分析16年产业走向的可能性。


 


1.“不可抗力”遍布音乐产业

发生了什么? - 不具任何政见的另类音乐“被”不可抗力

在几个令人瞩目的演出取消事件中,究其原由不外乎与艺术家“有争议的”的行为有关。早些时候Robbie Williams和Maroon 5的演出均被取消,Jon Bon Jovi的专场演出也未能幸免,尽管他还曾费尽心思翻唱了中国经典歌曲来试图迎合中国的歌迷。

在一些独立乐队备受主流受众关注(民谣乐队杭盖在赢得了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歌曲”第二季的冠军)的同时,另一些乐队则面临着另一种现实。痛仰乐队和舌头乐队,作为被崔健推荐参与“中国之星”的选手,他们的现场演出在电视播放中被剪辑删除。

部分地方音乐节被取消(多发于北京)以及部分歌曲难逃在流媒体网站被下架的命运。2015年8月,120首被文化部列入名单的曲目在流媒体集体下架,其中大部分是类似阴三儿这样的本土嘻哈团体。某些被授予许可的国际乐队,如金属巨擘Megadeth竟不得不将“争议歌曲”去掉歌词改为现场器乐演奏。


 


分析

简单地将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归咎为因循守旧未免有些老套。说得更直观些:这一切的复杂现状必须引起整个音乐行业的重视并给予及时的调整。否则,有关部门将继续抱着对另类音乐产业的陈旧认知,将这类音乐视为洪水猛兽,从而担心年轻人因此自暴自弃走上歪门邪道。今年对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突击检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对于2016年和未来的几年,这里仍有些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音乐行业如何应对“不可抗力”?为什么我们不把观念扭转为——将中国的另类音乐视作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说到软实力,所有的发展都证明“音乐”在当下的重要性——音乐在制造“中国梦”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6年1月,互联网所有的流媒体网站均已被要求将不雅曲目下架了。音乐的文化管控(针对所有音乐)在2015年已成为现实——这从根本上影响着音乐产业每个层面的发展。

影响

此类高层举措诱发了两个层面的影响——对创业的影响和对本土生态环境的影响

创业层面的影响:

越多的高层监管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差的创新环境,特别是那些产业链最底端的企业。当北京的330金属音乐节被突然叫停,活动主办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狂热的金属粉丝)的损失将近13000美元。这无疑对这一产业的创意层面产生了寒蝉效应。

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让我们来谈谈北京。随着众多音乐节的一一取消,危机也迅速波及到了更多的小型演出。而一些中型演出场所的倒闭则意味着北京这个具有本土乐队文化引导地位的城市在2015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实验音乐和朋克文化依旧,但这个城市对于产业的驻足和发展而言却举步维艰。如今的环境对那些生机勃勃的乐队来说无异于遭遇瓶颈,于是乎其中的很多乐队将重点转向了美国和欧洲,并试图打开当地的音乐市场。这其实是一个遗憾,因为那些生活在北京的热爱本土独立音乐的观众群体并不该被遗忘。

好在,还有一些令人兴奋的新现象在帮助维系着这些观众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年度第二大趋势——厂牌的崛起。


 


2.厂牌的崛起

先列举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厂牌:豆瓣旗下的大福唱片(D-Force),虾米的寻光计划以及Vice的Noisey。除此之外的弄潮儿们有北京的Fake Music非刻音乐、金华的Groove Bunny Records、上海的Subkvlt等等。另外还有许许多多针对不同小众人群的演出组织和团体。

厂牌们操纵着这一整年的另类音乐景致,他们的一些举措(其中摩登天空的表现尤为耀眼)使其进入一般人所谓的独立音乐“名利场”的上层。当然,这仍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2015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在这些厂牌推动下,独立音乐在整个产业地位里的不断稳固。

2016年的问题是:新兴厂牌是否能够获利,以及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大多数厂牌不是作为品牌推广的角色而存在,就是由一些有情怀的音乐爱好者在维持,亦或是投资者支持的初创项目。钱只是其中的一个动机,是与厂牌现象关联的一小部分。

就像打造一个完美的独立音乐人一样,也需要在产业里打造出顶尖的厂牌。乐队需要这样的厂牌帮助将音乐推向更多的受众,于是这里便引出了我们想要阐述的第三个趋势。

厂牌只是维恩图里面很小的一个圆圈,受控于科技大财团的平台搭建和内容需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这类资本巨头,急切地期待着这些厂牌精心策划出各种精彩内容来丰富他们的旗舰。


 


3. 音乐产业泡沫隐现?

如果2015年只有一件事浮出水面,那就是中国音乐产业出现的大量资金流动。

发生了什么?

科技巨头投入大量资金。Apple Music进入中国市场,腾讯与主流(厂牌及音乐人)签约,阿里音乐的建立打响了真正的“版权之战”,诉讼与反诉层出不穷。音悦台签约公告牌(Billboard),联手打造中国最权威榜单,乐视则将音乐内容与高清电视捆绑出售。

来自中国国家版权局的指示,要求所有在线音乐提供商停止提供未授权的音乐内容,随即出现一连串下架及删除行动。

国际品牌也卷入其中。百威暴风电音节一跃成为中国最大音乐节之一,反复打出EDM Party这张王牌。Olive Oil橄榄油品牌也涉足成为音乐产业的下一股爆发力量。然而品牌间合作的模式也日渐式微——都不过是新瓶装老酒,旧物回收再利用。

摩登天空近期的投资举动耐人寻味,尤其是对LiverpoolSound City的跨国投资。

分析

大部分数额较高的投资在今天看来风险同样较高。当下的淘金热点除了在出售百度、QQ音乐和阿里巴巴所提供的订阅内容,就是在出售硬件(比如乐视)。

短期来看,在线流媒体服务的前景令人担忧(期待合并,类似于Rdio停止提供服务后被Pandora收购的改组行动),考虑到中国将进一步与全球音乐市场融合,“版权之争”是一条必经之路。强调这一点也意味着音乐市场逐渐意识到“内容决定一切”——参见第二部分。

短期表现难以预测,加之投资的高风险性,是否会出现音乐产业泡沫目前还难下定论。

影响

这里要问的三个关键问题,每一个都将决定音乐产业在2016年的发展:

音乐产业会继续维行以投资为主导的商业模式吗?科技巨头是否能将基于受众的销售模式成功运行?

随着2016年音乐内容投资的加剧,投机性投资可能会让位于策略投资。公司和品牌都需要最终获利。

独特的音乐内容类型有必要捕捉听众的喜好并维持用户粘性——而品牌则需要在增加品牌价值和形成影响力方面进行创新。

总而言之:

乐队如果想更出名,音乐厂牌将更加重要。严苛的监管可能会使市场降温,但还不足以抗衡来自科技和品牌的资金对音乐产业链上流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些投机性投资可能呈现歹势,而2016年的音乐产业可能会继续整合并进行更深化的改组。

但音乐还将继续,一向如此。(本文来源:splitworks潮流音乐)

标签:Music Radar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