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安徽省推广戏曲的3个办法

安徽省推广戏曲的3个办法

时间:2016-1-12 9:19:31
来源:张理想

  【导读】

  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加之新媒体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缓慢而优雅的传统戏曲似乎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怎样拉近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距离,成为摆在戏曲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强化戏迷互动 丰富戏迷文化

  

 


  去年11月,江西戏迷翁萦前后6次来往上饶与合肥之间,只为追看“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的演出。“12岁时看到黄梅戏电视剧《孟丽君》,我就喜欢上了主演韩再芬。”翁萦说,她在工作之余经常追着再芬黄梅的演出在全国各地跑。

  谁说戏曲没有粉丝经济?韩再芬在黄梅戏界的票房号召力,堪比流行乐坛的歌星。虽然“韩迷”数量很难完整统计,但从百度贴吧等网络论坛上可窥一斑,仅“韩再芬吧”就有1.49万个会员,发表包括评戏、推介演出等各类帖子2.98万个。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传统戏曲的群众基础正在不断萎缩,但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年龄段仍有数量可观的戏曲爱好者,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类戏迷团体遍布江淮各地,比如:安庆黄梅戏戏迷联谊会、泗县戏迷俱乐部、界首市群艺剧社等等。大学校园里的戏曲社团更是集中了热爱戏曲艺术的青年学子,比如:安徽大学的“黄梅戏之家协会”、合肥工业大学的“民族曲艺协会”、安徽师范大学的“戏曲爱好者协会”等等。广大戏迷不但爱进剧场看戏,而且热衷结社演出、追捧名角儿,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戏迷文化生活。

  在戏曲市场倍感压力的当下,稳定戏迷群体并加强与戏迷的互动,不啻为争取和培养戏曲观众的重要途径。再芬黄梅营销部总监江元元说:“这次再芬黄梅合肥第五季巡演,我们拿出了120张感恩票回报铁杆粉丝。”

  诚然,降低票价甚至免费赠票固然能够吸引部分观众走进剧场,但是戏曲只有被广为传唱,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影响力。去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专门设置了“八方贺黄梅”全国黄梅戏戏迷专场演出,来自五湖四海的黄梅戏戏迷有机会登上了“国字号”舞台。安庆市黄梅戏戏迷联谊会会长查金炳说:“戏迷专场演出为广大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只有不断补充热爱戏曲的新生力量,戏曲才能长盛不衰。”

  借力文化惠民 搭建基层戏台

  

 


  近日,省文化厅公布2015年文化民生工程进展情况:截至去年11月,全省“送戏进万村”活动演出18635场,完成年度演出任务的120%。作为文化民生工程的重头戏,安徽省“送戏进万村”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为全省15539个行政村,每村送上一场高品质的文艺演出,广受农民群众欢迎。

  虽然电视早已在农村普及,但传统戏曲在农村的魅力依然未减。十几个民间艺人,一桌二椅的简单道具,仅够遮风挡雨的简易戏台,只要锣鼓响起,便能吸引乡亲们围拢过来。“但凡农村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店铺开业,都能见到走村串乡流动演出的草根剧团。”界首市文广新局局长梅龙卿说,目前该市农村草根剧团有近100家,其中在市文广新局正式注册的剧团有63家,农民演员已发展至2000余人。

  “传统戏曲更大的观众群体在农村。”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王夔说,“近年来省市级剧团排演的新剧目过分强调大手笔和大制作,使得演出成本提高、演出难度加大,不适合到基层演出,这让普及戏曲、服务基层的任务就落在了县级以下剧团身上。”

  作为一家民营草根剧团,立河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去年界首市“送戏进万村”政府采购项目。“我们市近年通过正规采购招投标渠道,选择演艺水平较高、价格较为合理的民营剧团进行演出,将‘送戏进万村’这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界首市文广新局社文股股长张宏友说。草根剧团弥补了大型院团演出场次的不足,在农村搭建起了大戏台,不仅传承了戏曲文化基因,更为农民群众带来戏曲文化精神食粮。

  硬件设施不足往往是基层演出短板,下乡演出的剧团常常在大篷车上搭起简易戏台。2014年6月,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在村部广场上建起露天的凤英大舞台,三层看台可容纳上千名观众。这不得不归功于我省自2013年启动的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要求,江淮各地纷纷试点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从此一个个崭新的戏台开始在乡野村头拔地而起。

  回归茶楼会馆 优化观众体验

  

 


  对于喜欢听戏的“老合肥”来说,肯定对昔日桐城路上的天仙配茶戏楼不陌生。茶戏楼于2005年正式营业,黄梅戏传统和现代剧目一应俱全,京剧、徽剧也时有登台。观众在茶戏楼既能品茶听戏,也能点演员加唱,甚至可以亲自上台一展风采。“天仙配茶戏楼曾经每年演出300多场,一年创收达两百多万元。”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说,“茶戏楼更是对外推介安徽本土文化、宣传黄梅戏艺术的窗口,成为接待外地客人的主要场所。”

  传统戏曲原本活跃在瓦肆勾栏之间,在大剧场模式下,院团的经济效益不能充分保证,重新回归小剧场演出可以看作戏曲在新时期的一次转型探索。2014年,省黄梅戏剧院在合肥1912文化街区打造了“天仙配大舞台”,1000多平方米的场馆仅设180个座位,重要的是新生代演员拥有了“练兵”平台。“小剧场座位不多,一来可以降低成本,二来也可以保证上座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剧场的持续演出,演员们可以不断获得舞台实践的机会而逐渐成熟起来。”王夔说。

  2013年底,坐落于安庆市菱湖之畔的再芬黄梅公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每周二至周六,一拨拨训练有素的年轻新秀演员披挂上阵,轮番亮相小舞台,将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唱得风生水起。该馆馆长余江平说:“节目再好也需要有人来看才行,在做好艺术定位和保证质量的同时,公馆还要对观众的消费心理和欣赏口味有准确把握。”“公馆能给观众以厅堂级演出的体验,在公馆欣赏黄梅戏与在剧场看演出是完全不一样的。”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如此阐述建设公馆的理念,“如此贴近再贴近,从空间上缩短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观众来到公馆即有宾至如归之感,真正把听戏当成家常便饭。”开业两年多来,再芬黄梅公馆已为普通市民献上500多场演出,成为安庆戏曲文化的新地标,为“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新市民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标签:戏曲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