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戏剧教育“一夜燎原”,为什么“人人都需要表演课”?

戏剧教育“一夜燎原”,为什么“人人都需要表演课”?

时间:2015-8-3 10:32:08
来源:潘妤 东方早报

对于戏剧教育的作用,来自上海盲童学校的凃传法老师恐怕是感受最深刻的老师之一,“戏剧让学生们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能够学会倾听、感受到善意,而且能够学会尊重,这真的是一种全人教育,把那些功利的、应试的东西都抛除在外。”

在这个暑假,“戏剧教育”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名词。在上海北京乃至全国很多城市,涌现了大大小小有关“戏剧教育”的夏令营、体验营、工作坊和培训班,既有针对小朋友的,也有针对白领观众的。而在不久前,一群从事戏剧教育的老师则聚集在浙江某个安静的山村,进行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工作坊培训。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经举办了两年的“戏剧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坊”,专门针对“戏剧教育”的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今年报名参加工作坊活动的共有34位老师,除了上海之外,还有来自北京、兰州以及港澳的老师报名,他们来自学校、教育局、剧团、民间培训机构等各种单位,其中不少已经从事了多年的戏剧教育工作,但也不乏前来取经的新人。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戏剧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如今,在上海尤其很多中学,这个概念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戏剧纳入课堂。而此次工作坊的导师之一、来自香港的叶逊谦也表示,“戏剧教育”在香港和台湾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两年在内地,这一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戏剧教育”

并不是培养戏剧人

要解释什么是“戏剧教育”,似乎挺难一言以概之。但从这个针对教师的工作坊中可以一窥端倪。早上6点起床练晨功,吃完早饭开始上课,上课的过程包括了做游戏、集体创作、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等各种形式,甚至还有欢乐有趣的面具工作坊。学员们常常席地而坐,所谓的课堂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排练厅,上课的过程充满了各种玩闹和笑声。一天的课程之后,晚上还有剧本朗读,这个被学员们笑称为“魔鬼训练营”的工作坊,就这样高密度地持续了7天。看似辛苦,却也十分欢乐有趣。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负责戏剧教育的童玲介绍说,关于“戏剧教育”的工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经开展多年,针对老师的培训此前也已经陆续举办多次,这是他们第二次把“戏剧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坊”放在一个几乎封闭的地方整整一周。此前,他们每年都会邀请到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国家和本地的戏剧教育专家,作为工作坊导师来主持工作坊,专门培训戏剧教育方面的教师。

今年,工作坊从香港请来了专业从事戏剧教育的关信培和叶逊谦两位老师。学习导演出身的叶逊谦早在10年前就开始接触戏剧教育,最初是帮助香港中学生的英语戏剧课设计教材,此后他自创的剧团在涉足各种戏剧教育之外,还在社区为很多弱势群体诸如聋人和盲人开展戏剧活动,是香港戏剧教育的专业人士。这两年,国内很多戏剧教育的活动,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对于戏剧教育,叶逊谦解释说,它和传统概念里的戏剧培训不一样。传统的戏剧培训是以技巧为主,比如培养好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但戏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人。“在戏剧教育中,表演课会教你怎么表演和创作,但并不是为了培训你去演戏,表演得好不好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通过表演带来更多的自信,以及自如的表达,包括审美的能力。换言之,‘戏剧教育’更重视的是戏剧的过程,以及戏剧带来的内在教育价值,而并非结果。”

戏剧教育在国内

需求迅速爆发

在国外,戏剧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尤其是英国这样有着深厚戏剧传统的国家,戏剧课从小就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剧社活动更是在大中小学遍地开花。而在中国,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体系里的点缀型角色,偏门的“戏剧教育”更是始终缺失的部分。

叶逊谦介绍说,香港因为很多戏剧界前辈的铺垫,早在1970年代末就有了戏剧教育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支持戏剧教育,政府也开始支持。目前,香港80%的学校都有剧社,高中生的中英文课程里都有戏剧选修课。而香港演艺学院也有专门的戏剧教育的研究生专业。

今年3月,叶逊谦决定离开香港,来到内地发展,因为他发现了这里蓬勃而生的戏剧教育需求:“在我来到这里的3个多月的时间,我真的很震惊,感觉真的是一夜爆发了,不光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很多城市都会邀请我去上戏剧教育课,甚至包括东北吉林和青岛这样的地方。大家普遍觉得,这样的戏剧课非常有趣。我的课程最开始主要还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后来又出现了新的一块内容,就是针对成人白领,比如我最近和一个机构合作主讲的‘人人都需要表演课’,就是帮助大家更加自信,更加善于表达。”

事实上,民间的“戏剧教育”确实一夜燎原,各种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一两年尤其明显。当然,背后存在一定的商业利益是很重要的原因。叶逊谦坦言,在他接触过的很多机构里,固然有认真办班的,但着急想挣快钱的不在少数,“有点乱”。

但另一方面,国内的教育界也开始日益重视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次话剧中心的工作坊,大部分学员都是来自各个中学的老师。很多学校已经拥有了戏剧社团活动,如今已经开始思考把戏剧课程纳入学生的课堂。

这其中,市三女中、北虹中学等都是已经有深厚艺术教育传统的学校。市三女中负责戏剧教育的蔡文淇老师介绍说,他们学校是上海为数不多开设有戏剧课的学校,所有的高一学生都会接受“教育剧场”的课程,每年还会专门从各地请来各戏剧专家进行讲课及创作,今年就请来了新加坡导演,为学生们排演了一出新戏。学校还有专门的剧场,对戏剧教育极为重视。而北虹中学也有自己的学生剧社,每年都有艺术节以及学生话剧展演。

上海中学国际部的音乐老师桑谭则表示,学校领导正在思考把戏剧教育纳入英语课程,并且会参考国外的戏剧体系,而自己来参加这个工作坊,正是来学习取经。

在叶逊谦看来,这一次来参加工作坊的老师们确实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而他也努力把戏剧教育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诸如这一次工作坊的很多游戏,都是很多年的经验总结,可以直接复制给学校的学生。

戏剧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对于戏剧教育的作用,来自上海盲童学校的凃传法老师恐怕是感受最深刻的老师之一。连续几年,他都参与了话剧中心戏剧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坊。作为盲童学校的语文老师,凃老师一直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剧社,进行戏剧教育的工作。剧社的孩子们虽然都是视力有残疾甚至失明的孩子,但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让人几乎看不出他们的视力问题。在这几年中学生话剧节和很多舞台上,盲童学校剧社的剧目每次都让人惊艳,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来自盲校的孩子的表演。

但在凃老师看来,经历了这些年的剧社和戏剧教育工作,他越来越发现,在戏剧活动的过程中,表演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利用戏剧的手段,来和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成长体验:“戏剧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让学生们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能够学会倾听、感受到善意,而且能够学会尊重,这真的是一种全人教育,把那些功利的、应试的东西都抛除在外。”

因为越来越喜欢用这种手段来参与教学,凃老师几乎每次戏剧教育的培训活动都会来参加,“这一块内容很难找到教学材料,国外翻译的书也几乎没有,所以希望在这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启发。”

经过几年积累,涂老师和他的搭档陶老师已经总结了五六十种戏剧教育的游戏,其中不少都针对盲校学生有专门的调整:“其实游戏的目的和形式都是一样的,包括打开、放松、团队协作、培养各种能力等等。但我们也会通过戏剧活动,纠正盲校学生的一些讲话和肢体问题,比如通过形体、台词训练,改变盲童生活中一些不恰当的习惯。戏剧的魅力很特别,这些你以前怎么也教不好的东西,却能够通过戏剧训练,很自然地改变。所以你在台上看到他们,几乎感觉不到他们是盲童。”

在凃老师的戏剧教育实践中,戏剧同时还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通过戏剧,可以解决学生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早恋了、或者被老师一直骂,有很大的心理问题,我们就让他们把这些事情演出来,有一次一个学生极度抑郁,演着演着就一直哭,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宣泄,然后我们让他演老师、演家长,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让他明白和理解别人骂他的意图,他就能够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这种戏剧治疗,已经在西方做得很好,但在我们这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

“我们现在越做,就越发现其中空间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也很期待学校的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个事情,在学校开设专门的戏剧课,把戏剧从表演这个小众群体的事情,放大成为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活动,一种治疗和能力训练的课程。”

盲童学校的剧社现在有25个学生,加上历年毕业的一共只有80多人,只占据全校学生的很小部分,但凃老师说,参加过剧社的学生和没参加过剧社的学生差别非常明显:“最大的区别就是剧社同学在积极人格方面非常明显,我们很多同学考上大学之后都会非常主流化,可以做到团支部书记,也能参与剧社和校报编辑活动,和同学相处融洽,因为他们经过戏剧的训练,变得自信,交流也很正常。但很多没有经过戏剧教育的同学,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就很难融入主流社会,把自己和正常同学隔绝起来。”

家长更注重技巧训练

而忽视过程

在“戏剧教育”越来越被社会认知、也越来越风生水起的趋势下,很多问题却也随之产生。

陆静从银川特地报名来参加这一次的工作坊。她在宁夏创办了一所艺术培训学校,起初,学校也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培训班,教孩子们表演戏剧,报名一直火爆。有一次汇报演出,她请来了一些当地领导,学校老师们因此十分重视,让孩子们反复排练。但陆静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不快乐。这促使她开始重新思考戏剧课的意义。

在一次香港的活动上,陆静接触到了戏剧教育的概念。她记得当时老师说了一句话:戏剧教育最重要的是,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回到银川,陆静痛定思痛,把所有的培训班都停掉,然后开始在各地参加各种有关戏剧教育的活动和工作坊,同时也把老师们派去各地学习。

在总结了所学后,陆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重新设置了教案,开办了一个全新的“戏剧教育”班,可现实的报名情况却让她困窘。家长们听说这个班就是同学们一起做做游戏、互相讨论,既没有技巧训练也没有汇报演出,感觉学不到“真本事”,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我只能慢慢给家长普及知识,告诉他们开设这个班的目的。为了满足家长们的培训需求,我还是恢复了一个戏剧培训班,有最基本的声台形表的训练。但是要参加这个班,必须要经过戏剧教育课程。我觉得我必须要改变家长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的需求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很多家长更希望看到成果,但实际上,孩子们在过程中收获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商业学校,陆静如此大费心力做戏剧教育,多少还是让人不解。但陆静觉得,她就是想让孩子们在接触戏剧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的东西,而不是要进行知识传递。“比如孩子们需要解困能力、抗错能力,这是目前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法教的,哪怕幼儿园、小学都很难教,但是我却在戏剧教育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知道自己是谁了,他们知道在一个团队里自己能够干点什么,并且愿意去尝试、去试错,我觉得这些能力才是伴随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首要工作是

培训戏剧教育师资力量

戏剧教育所遭遇的理解危机在上海和北京似乎并没有如此明显,但对于戏剧教育,一个普遍严峻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短缺。在记者接触到的几位戏剧教育老师里,几乎大部分都是“兼职”。他们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也有英语老师、音乐老师。显然,戏剧教育的师资,在现阶段依然是最缺失的部分。

徐汇区教育局负责对外交流工作的江慧芳老师也报名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她对记者表示,徐汇区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老师进行戏剧培训,尤其是刚入职的新老师。对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江慧芳说:“老师们通过掌握一些戏剧教育的方法,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演讲、发音、表达的提升,表现力更强,就会更容易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戏剧是一个体验式的过程,会促使老师们反思,是不是要把教育更大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如何用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达到教学目的?”

不过,徐汇区目前仍然是全上海为数极少关注戏剧教育的区教育局,江慧芳介绍说,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一块也是机缘巧合,2009年,他们和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有过一次合作,在一所中学开展了一次戏剧教育的展示活动:“那一次我才知道,戏剧原来可以在学生身上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就仅仅只是短短一个小时,学生们就可以从拘谨到打开,最后玩疯。而且当时选择的还是一个普通的学校。所以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考虑要把戏剧教育在区里的各种学校尝试开展,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师资。可以说,从师范开始,这一块就是被忽视的,所以我们现在首要的工作还是要培训戏剧教育的师资力量。”

标签:戏剧教育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