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独立音乐为什么赶上了好时候?

独立音乐为什么赶上了好时候?

时间:2015-10-27 9:18:18
来源:爱地人

  独立音乐,曾经是星火、如今是大火,燎原之势更是不可阻挡。

  如今提起独立音乐这个标签时,也不会再像八十年代提摇滚,以及九十年代提地下音乐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方便面、地下室、披头散发还不洗头,这些让整个人都不好的颓废印象。甚至可以说,在独立音乐壮大的大背景下,反而是曾经的主流音乐,已经被活活地逼成了非主流音乐。像九十年代张学友和周华健那样唱歌的歌手,到现在更是有点复古兼另类的感觉。比如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李琦,多么会唱九十年代情歌的男生,一个可以用男版张惠妹来形容的男生,但如今他的市场影响力比起“好妹妹”来讲,却像是曾经的地下音乐圈明星。

  其实不仅仅只是音乐层面上,主流和独立的对立。主流和独立在表面上的独立,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市场这个深层因素决定的。曾经的歌迷,无所选择,也就有了老李说的“歌迷是猪,喂什么吃什么”。如今的歌迷是有太多选择,以至于最后发现,主流市场大部分是传统唱片公司批量制造的定制餐。即使有些包装精美,但还是改变不了快餐的本质。而这种同质化的快餐,毕竟不能解决更多年轻歌迷灵与肉的需求。

  歌手首先是歌迷,歌迷的需求变了,自然其中会有那些“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歌迷,或者因为天赋、或者因为好玩,最终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成为了后来的歌手。而独立音乐也终于在后摇滚时代,接过了原来摇滚乐的衣钵,其核心即独立、自由和多元。

  当然,独立音乐同样也是赶上了好时候。

  音乐节的崛起,也慢慢将原来非主流的摇滚乐,以时尚、享乐、美食、郊游这样的名义,将更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从而给了独立音乐最需要的土壤:演出平台。而这恰恰是八、九十年代许多国内摇滚乐队的伤,一年下来都没几场演出,一次“90现代音乐会”和“94香港摇滚乐势力”,就能唠叨十几年,都是这种缺现场的后遗症。而无论独立音乐还是摇滚音乐,说到底还是现场的艺术,不是说摇滚乐手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舞台上吗!

  音乐节的繁荣,也带动了独立音乐的发展。像谢天笑、“痛仰”、“二手玫瑰”、“声音碎片”、“扭曲的机器”等等音乐人和乐队,就是因为音乐节这个舞台,让自己的音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推广,其中有些乐队甚至是因为音乐节,才有了延续音乐生命的可能。有了这个基础,之后的“逃跑计划”、“旅行团”、“五条人”、“海龟”等更多乐队,有了一种产业的延续性。

  除了更大层面上的音乐节,各种LiveHouse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无论影响力大小,很多有志于音乐的乐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表演,从而让独立音乐这个大概念,向着更细化的市场发展。

  正所谓聚沙成塔,如果说以往的主流音乐堆广,是从上到下的营销行为,以重金推广来传播流行乐的话。那么独立音乐的模式,虽然从一开始受制于小成本,从而因为缺少渠道和资金,没办法将音乐以广告的形式密集传播,但通过歌手和作品对歌迷定向且有审美取向的积累,最终却走出了一条由下往上的路。当一些歌手因为自己的作品、风格,甚至某些方面的讨巧,赢得了非常稳定的歌迷群体时,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今年李志登上工体(馆),“好妹妹”进军工体(场),这样看似非常令人震惊的结果。其实,这一点也不意外,歌迷已经那么多了,自然要用更大的场馆装下他们。只能卖一千张门票的歌手非要在万体馆开唱,那叫装逼;可以把票卖到万人以上时,还非得在千人LiveHouse开唱,其实同样也叫装逼,对吗?

  从陌生到熟悉,从特别到习惯。当越来越多的独立乐队走上舞台后,他们的作品也开始在坊间流传。而《夜空中最亮的星》、《追梦赤子心》、《董小姐》、《封锁线》、《狐狸》、《南山南》、《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等等原本在“小圈子”里传播的作品,更因为主流流行乐的创作乏力、佳作稀缺,而被越来越多参加选秀节目的歌手看中。甚至像左立和张磊这样的歌手,更因为独立音乐气质上与主流流行音乐的差异感,占到了选曲的便宜,而最终成就了自己在选秀节目时非常好的排名和极高的人气。如何让独立音乐人和作品,往更大的层面传播,从以前的文艺、独立小圈子,向着更主流、甚至娱乐的大众市场传播,选秀节目显然成了一个很好的出口。

  独立音乐进入主流就丢人了吗?其实,越来越多的独立音乐进入选秀节目,其实也说明前几年的主流音乐,比较丢人,因为主流音乐除了十年、二十年前的作品,近几年的作品被翻唱的比例确实很少。

  重点来了。独立音乐之所以说是赶上一个好的时代,还得托互联网这个福。在传统唱片时代,无论是唱片公司选人,还是参加比赛,其实都需要依托一个入场资格的问题。但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和社区文化,已经使得音乐人入行的门槛可以为零,而这种互联网的特征,其实恰恰和独立音乐之独立这一要素,真正无缝对接。

  而在互联网时代,微博肯定是推动独立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视听的上传且传播,再加上歌手本人的解读、互动,以及歌迷、明星等复制化的传播,都让独立音乐在以前传统音乐化传播的概念基础上,以视觉、互动、话题、多媒体等形式,呈现几何级的散播。比如像微博就成就了《夜空中最美的星》这样独立音乐圈神曲级作品的传播,也让陈伟伦这种独立音乐人,也能够在一个更多元的平台,让自己的一些纯音乐作品,得以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而这在传统唱片时代,这种很难具有市场价值的“赔钱货”,很容易就可能被埋没。

  独立音乐之所以叫独立音乐,就是制约音乐独立性的成分越少越好,独立一词其实代表的恰恰是创作的自由、演唱的自由,甚至也包括传播的自由。而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恰恰提供了这种比较适合的土壤,甚至激活了音乐作品之外的附加属性,让凡是好的、有特质的作品,都能找到对位的市场和歌迷,至少能找到多少,没人能帮你的忙,一切只能靠你自己,和你的作品。

  本文已获作者爱地人授权,未经作者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标签:独立音乐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