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盗墓笔记》票房1.5亿元,粉丝话剧与资本共舞狂欢但依然难掩空虚

《盗墓笔记》票房1.5亿元,粉丝话剧与资本共舞狂欢但依然难掩空虚

时间:2016-5-19 9:35:36
来源:童薇菁

2016年4月28日,舞台剧《盗墓笔记Ⅲ:云顶天宫》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启新一轮演出。1000万“稻米”如朝圣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原著粉的庞大规模瞬间变得可视。狂热的粉丝们在演出中频频尖叫、鼓掌、喝彩,场面堪比明星演唱会。截至去年底,《盗墓笔记》 系列舞台剧在全国巡演逾200场,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5亿元,这样的粉丝号召力,恐怕连莎士比亚、契科夫,甚至惊悚女王阿加莎也自叹不如。

据最新公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中国话剧市场整体票房收入22.96亿元,同比上升近20%。观众总人数达284.03万。这火热的数字背后,离不开热门文学、影视、游戏IP在舞台空间里频频开疆拓土。粉丝经济,是其雄厚的原始资本。有业内人士透露,有别于传统戏剧的市场逻辑,IP舞台剧在正式进入开发前,就已经至少能保证三成票房。较小的市场风险,以及强势的回报率,将会左右演出行业的创作格局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但凡形容IP舞台剧的呈现,必用“原汁原味”这四个字。但正是这个词语反映出IP剧的局限性。“舞台艺术的成功,不能仅以票房论英雄。”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认为,处于不成熟阶段的“粉丝经济”恰恰不懂得尊重粉丝,把粉丝简单定位成拒绝深刻思考,追求奇技淫巧的部分浅层观众,而回避深入开发、精品化开发的探索努力。这不是拓宽舞台边界,而是恰恰相反。

当红IP舞台剧缺少思想层面的深度拓展

近年来,《盗墓笔记》《滚蛋吧! 肿瘤君》《仙剑奇侠传》《小时代》《左耳》《栀子花开》《失恋33天》《步步惊心》等热门IP相继被搬上话剧舞台。但是,流行文化有其速朽的一面,这些舞台剧靠什么避免沦为一次性消费品?

由9本系列网络小说组成的“盗墓帝国”却让舞台剧的制作方、锦辉传播总经理孙徐春很有自信。“有效的IP是什么?是在人们心目中有沉淀、有情怀作祟的东西。”孙徐春说,“它可以是《东京爱情故事》,可以是《同桌的你》,也可以是‘计划生育’的国策———一个年代的集体记忆,它必须要经得起10年以上的沉淀。”IP是撬动市场的原点,但它和经典仍存在一定距离。

 


说到IP剧的起源,不由得令人联想起改编剧。翻开中国戏剧史、影视史,会发现对世界优秀剧目在语种上的转入改编,在影视、戏曲、话剧以及文学等剧种和体裁上的跨界尝试可谓数不胜数,上海沪剧院曾根据日本电影 《东京三丽》、好莱坞经典爱情片《魂断蓝桥》改编过同名沪剧,一度反响热烈。而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笔下的作品,更是经典的改编母本。

改编剧热潮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需求的提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院团经历文艺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文化视角也变得越来越开阔。如今,“改编”走向了全产业链和跨界生产的价值衍生。孙徐春向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沪剧《芦荡火种》经历过剧种开发变身为现代京剧《沙家浜》,“但是,当时不可能想到会开阳澄湖大闸蟹网店,阿庆嫂茶馆,更没有胡传奎同款皮带”。

从改编剧到IP剧,对其定义的转换其实是开发视角的改变。前者以对文本进行文学性和戏剧性的“解读”为基础,而后者聚焦在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告诉记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戏剧人对莎士比亚、契科夫等这些经典“IP”的传承讲究原汁原味。但打开世界的大门后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艺术家们对同一个IP的演绎都是不同的,无论是手法还是风格,都会回应一个时代的变化。根据时代理解经典,更有利于经典的延续。

然而,借来IP的光环就够了吗? 在当红IP舞台剧中,满足于浅表层的呈现,缺少思想层面的深度拓展,几乎是共同的问题。最热卖的IP舞台剧的卖点之一就是忠实于原著,使得戏剧的改编和创作指向往往不是创新而是回归原本,想象空间有限。有些戏剧创作者甚至放弃戏剧维度的深度探索,满足于对文本偶像的顶礼膜拜。导致的后果就是,在这场资本与文化两人三足的竞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艺术内容与形式在探索先锋性上的可能,而仅仅以粉丝经济的规模和影响力为首要判断的标准。

票房再热,捷径只是一条小道

超级IP正试图不断刷新剧场现象。舞台剧 《盗墓笔记Ⅲ》 在上海首演前一周,舞台剧《仙剑奇侠传3》打破传统剧场礼仪,允许观众在演出全程中拍摄剧照、小视频,甚至连结局都是开放式的、由当场观众合力票选,让这些玩着国产单机游戏长大的“李逍遥”们再次重温通关的快感。

早在两年前这类实验就已经开始。“有妖气”的动漫舞台剧 《十万个冷笑话》 就穿破次元的壁垒,几百名观众参与现场弹幕,网络文化在现实世界怒刷存在感。

热门IP改编的舞台剧,大部分题材都属于科幻、惊悚或是玄幻剧,剧中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很大差别。在VR、AR等新技术发展呈指数型增长的今天,舞台造梦已经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得。黑科技,必然成为演出、娱乐和游戏的硬实力,但不要忘记,硬实力之外,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高新舞台技术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只能沦为一场灯光秀。

“特效肯定不止五毛钱!”“简直就是演员配合3D视频的一场大秀,导演对特技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人性和情怀……”诸如此类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观剧吐槽,代表了一部分人对IP剧走向技术流的冷静思考。但是,很多粉丝却不置可否,他们因为心仪的虚幻人物、场景和故事而走进剧场,也因为它们反倒爱上了舞台剧。

2015年1月,在上海演出的音乐剧《美少女战士:小小兔登场篇》,3天之内共超过5000名观众到场。日本动漫舞台剧 《网球王子》 在当地吸引150万人观看。据维基百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6月,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的简称) 舞台剧条目共收入了110余部舞台剧作品,商机无限。日本经纪公司也乐于让新人去接受此类舞台剧的演出项目,因为不需要演员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就可以迅速知名。但正因为这是一条捷径,日本评论界对它的定位很明确———“这只是一条小道而已”。

IP粉丝成为戏剧观众还需逆向养成

围绕超级IP打造的粉丝话剧(舞台剧)无法完全代表戏剧的价值。杨绍林认为,戏剧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人类一切的文明都可以被纳入舞台镜框中。一切现代技术都能够服务于舞台。但是,永恒不变的是戏剧精神,它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因体现现代文明的价值精髓而具有价值。每一个时代对改编剧的“取”与“舍”都有所不同,但艺术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体现,都应该对当代有所回应。

 


不少学者指出,当下文艺创作无论是在影视、出版还是舞台,均存在着深层结构的问题,奇幻、魔幻和玄幻作品数量和规模呈井喷状态,以特效为噱头博得票房高分的现象似乎慢慢占据话语权,而真正反映现实社会的接地气作品,或是以思想性和深刻性品质“吸粉”的作品凤毛麟角。

“IP舞台剧,很容易陷入粉丝经济的惰性开发,陷入拿来主义。”丁罗男认为,如果创作者真正把观众当做懂艺术的人来尊重,就一定会逼迫自己将立意放得更高、眼光更远。他们就会以精品化的态度来打磨舞台作品。粉丝们买了票,走进剧场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成功。对戏剧潜在观众的培养,也不是完成剧场坐标式的打卡。“应当要形成培养观众欣赏能力的一种责任意识,这才是建立良性观赏环境的基础。”

IP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同样,逆向地来看,用IP舞台剧来培养有欣赏能力、有美感的观众,又有何不可呢? 网络文学,一般而言是通俗文学,具有大众化、流行性、时效性和快餐式的特点,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精品工程”去雕琢,一旦成功了,反过来对网络文学也有促进的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这些IP舞台剧纷纷来袭

《盗墓笔记》 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盗墓题材小说,共出版实体书9本。该系列在5年间长期占据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获得近千万读者狂热追捧。2013年起,锦辉传播陆续推出《盗墓笔记》 系列舞台剧,一跃成为国内话剧票房的黑马。《盗墓笔记Ⅲ:云顶天宫》 近期结束今年在上海站的首轮演出,7月即将亮相成都。同时,系列的第一、二部将陆续开启在杭州、苏州等地巡演。

从1995年电脑游戏 《仙剑奇侠传1》问世至今,“仙剑”系列已走过20个年头,成为一代人青春的回忆。而根据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电视剧系列,也一度大热。《仙剑奇侠传3》真人舞台剧日前结束了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上座率爆棚。据悉,《仙剑奇侠传1》舞台剧也即将在武汉、沈阳、深圳等多地巡演。该舞台剧由染空间制作出品。

2016年6月1日至11日,《三体》 舞台剧将先于电影揭开神秘面纱。该剧是基于 《三体》 大 IP 的衍生文化产品之一,由 Lotus Lee戏剧工作室出品、小说作者刘慈欣亲自担任监制,《盗墓笔记》 制作团队打造。据悉,制作组用了3D投影、全息成像和镭射激光等舞台技术,来还原小说中红岸基地、古筝行动、质子展开等波澜壮阔的史诗级画面。

根据知名网游 《梦幻西游》 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即将于2016年7月13日至3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梦幻西游》 电脑版游戏有3.1亿注册用户,平均每天登录游戏人次超过1000万。据悉,偶像女团 SNH48受邀为舞台剧演绎主题曲,成为该剧的一大卖点。《梦幻西游》 由网易公司与梦·戏剧工作室联合出品。(文章来源:文汇报。)

标签:盗墓笔记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