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 > 听众迷思:如何从海量新歌里挑出优质好歌?

听众迷思:如何从海量新歌里挑出优质好歌?

时间:2020-12-29 16:06:51
来源:道略音乐产业

基于整个市场大背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评判体系,一个兼顾数据型和专业评审型的音乐评价体系。


作者:咚咚湖



听歌数量有限的“小白”如何提高音乐审美?

如何持续有效地发现好作品?

时间有限的音乐“发烧友”如何高效地筛掉质量不高的音乐?

……

当海量的音乐作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席卷而来的时候,部分对音乐审美要求较高的听众对于如何发现好音乐的焦虑在不断上升,同时有一些用心做好音乐的歌手、创作人、音乐人精心打磨的作品也不应该被淹没。

在这个音乐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对音乐的筛选力更具意义和价值,但显然市场和听众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1

华语乐坛的一体两面



今年初由你音乐榜发布的《2019华语数字音乐年度报告》中传递出了这么一组数据:2019年,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家平台全年共发布了237472首正式版新歌,数量近乎是2017年130992首和2018年151021首的数据总和。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经理梁韵恒在12月22日的“浪潮制造者”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发布的新歌又有大幅度的暴涨。


海量音乐作品中肯定不乏优质作品,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多彩,比如小众音乐类型愈发受到更多的关注,民谣、说唱、摇滚、电音也开始展现了更多元和更强大的音乐魅力。

更早之前,知名乐评人马世芳在一个采访中筛选出了2002年至2016年的15张“荒岛唱片”(即如果你在荒岛上,你会带哪些专辑过去),五条人的《一些风景》就是其中之一。马世芳甚至在豆瓣打出五星的同时,还给出了“太厉害太猛太好听了,这就是我等了20年的唱片”这样的高度评价。


但当时碍于五条人的人气等原因,这张专辑虽然在豆瓣已经拥有了9.0的高分,却依然没有被太多人听到。今年五条人大火之后,他们的音乐得到了市场一致的认可,事实证明他们的音乐就是被淹没掉的“遗珠”。

那么像《一些风景》这样的“遗珠”又有多少呢?所以由此带来的影响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海量的音乐导致个人接收严重超载,听众至少需要过滤掉很多“无用”音乐,如果信息筛选不到位,看到的就是大量不成熟的作品。

除了海量作品的涌入,互联网直接缩短了作品抵达听众的距离。前互联网时代,音乐无非就是电台、电视节目、音乐杂志等路径传播,所以音乐在接触到听众以前,就会经历一次筛选,媒体音乐编辑、乐评人等专业人士承担起了这个把关的重任。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海量作品涌入加上专业视角的缺失,听众发现优质作品的难度就会提升。

不难发现,互联网浪潮下乐坛呈现出的一体两面,海量音乐作品大量问世,一边是华语乐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多彩,多元的音乐类型愈发受到关注和认可,另一边是有一些用心做好音乐的歌手、创作人、音乐人精心打磨的作品也容易被淹没,部分对音乐审美要求较高的听众对于如何发现好音乐的焦虑在不断上升,于是有些人感受到了生机,有些人感受到了颓靡。

所以认为华语乐坛优质作品不足也只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原因在于听众对好作品的筛选难度和筛选成本在扩大,而专业视角又长年缺失。



2

听众需要什么样的榜单?



基于整个市场大背景,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评判体系,一个兼顾数据型和专业评审型的音乐评价体系。这个音乐评价体系想要兼具“市场晴雨表”和“审美评判器”的功能,就要从数据做起,但又不能“唯数据论”。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一个具备公信力的数据型榜单,也需要建立一个能发现并传播优质作品的专业评审型榜单。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数据型榜单具有统计学上的价值,它代表着艺人的市场占有率和商业影响力,更多的是用户行为的反馈,乃至一种潮流风向标。对行业而言,榜单如实地反映了听众的喜好和趣味,并可以借此预判市场的审美趋势,对于音乐人而言,数据可以驱动创作,可以有章可循地为让自己“被听见”。

比如TME推出的由你音乐榜(UNI-CHART),从2019年Q2至2020年Q3,在非流行类音乐曲风中,国风歌曲上榜数量一直排名第一,遵循这个听歌趋势创作的音乐,就很有可能成为爆款。而这个国风潮流之下的《踏山河》,也成功走上了最近两期新歌榜的榜首,对于很多想要制造爆款的创作者来说,这样一个客观公平、数据全面的榜单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专业评审型榜单反映的则是专业角度的审美。它不仅可以为听众筛选出优质的作品,还可以引导听众的审美,为行业树立起一个品质的标杆。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TME推出了月度专业评审型榜单——UNI-浪潮联创音乐榜,从专业视角为行业与用户提供作品质量参考。以刚刚发布的第一期榜单为例,前三名分别为陈奕迅的《是但求其爱》、窦靖童的《ORANGE》与刘柏辛Lexie的《敢为》。

这个结果是由上百位顶尖创作人及音乐人组成的UNI-浪潮联创音乐榜联合推荐委员会经过提名投票、入围评分两个环节评选产生:首先,评审在系统内对当月发布歌曲进行提名投票,根据得票情况选出TOP20歌曲;其次,评审再针对入围歌曲进行多维度品鉴以及综合评分,最终根据综合评分情况,选出首期TOP10歌曲。


从UNI-浪潮联创音乐榜第一期榜单来看,《ORANGE》和《敢为》这两首排名前列的单曲,在数据型榜单中相对被低估了,甚至没有挤进由你音乐榜(UNI-CHART)的top10。

可见专业评审型榜单能够从专业角度,把质量足够高的音乐推荐给大众,同时为音乐行业和广大乐迷展现出一个华语乐坛更完整、更专业的流行面貌。



3

专业型榜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当然,要建立起一个足以影响整个乐坛的专业评审型榜单,要面临的的问题不在少数。就像当年的马世芳已经对《一些风景》做出了“这就是我等了20年的唱片”的高度赞美,但再专业的个体声量也很容易淹没于互联网。所以UNI-浪潮联创音乐榜里面的这100+的专业人士的专业视角,是不是也容易陷入小圈层的“自嗨”?

总结起来,要打造一个专业评审型榜单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审美覆盖是否足够多元、榜单能否突破小圈层的“自嗨”、公信力如何建立?

那么,UNI-浪潮联创音乐榜作为第一个由互联网平台所推出的面向全品类的专业评审型榜单是不是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呢?目前来看,我们认为TME是具备这个潜力的。

首先是审美是否多元的问题,这取决于评审的专业性和审美的包容度。而UNI-浪潮联创音乐榜以“必须为音乐创作者、必须在当下乐坛中持续活跃且有代表作”为门槛,以“人数多且类型多元”为要求,建立了100人以上的联合推荐委员会,作为专业评审。

委员会成员包括词曲作者、制作人等100+音乐创作链上的深度参与者,从流行、民谣、摇滚到OST等多曲风覆盖,保证评选歌曲的覆盖广度与艺术标准。且采取灵活的准入退出机制,让评委群体保持壮大和“活水”流动的状态,从而接纳更多的声音。

其次是榜单能否突破小圈层的“自嗨”问题,这主要取决于TME的宣发实力与100+专业评审能带来的影响力。众所周知,TME不管是从产业端、内容端到用户端,还是从线上到线下,都已经建立起了的庞大音乐宣发生态。而这100+专业评审,有的是知名音乐人,有的是业内极负名望的创作者,从上游的创作链到下游的用户端都极有可能带来影响力。

最后是榜单的公信力如何建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数据型榜单依靠足够的透明度和数据加权来呈现一份具备公信力的榜单。而UNI-浪潮联创音乐榜的公信力,一方面建立在由你音乐榜(UNI-CHART)良好的公信力基础上,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专业领域里的打分加权。通过科学的打分设置,UNI-浪潮联创音乐榜第一期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信服的。

除此之外,TME在专业评审型榜单的运作上其实已经有了之前比较成功的试水经验:由你音乐榜(UNI-CHART)在2019年已经在其出品的华语数字音乐行业报告中多次推出专业推荐榜单。而如今产品化、规模化后的UNI-浪潮联创音乐榜,在有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营起来应该会容易很多。


所以,尽管目前只推出了第一期榜单,但是已经可以预见UNI-浪潮联创音乐榜将要创造的一些可能。可以想象的是,随着专业评审型榜单的加入,TME可以一边通过大数据客观还原当下华语乐坛热度,一边又可以助力大众音乐审美提升,让听众聚焦优质作品。当逐渐构建起一个以内容为导向的良性循环生态的时候,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好的音乐时代。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